The site is currently under configuration

Will be available soon......

“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大会——人才培养与数智化共振”在深圳成功举办

2024.12.09


2024年12月7日,“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大会——人才培养与数智化共振”在深圳成功举办。本次大会由南方科技大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创新中心(中国深圳)(以下简称“创新中心”)、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全球教育五十人论坛组委会共同主办。面对高等教育不断变化的未来,与会嘉宾围绕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跨学科建设、产教融合、高等教育国际化等关键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汇聚了150余位高等教育界、科技界以及产业界的领军人物和专家学者,通过主题演讲、圆桌论坛等互动交流形式,呈现一场思想与实践的盛宴。本次会议依托南方科技大学在高水平研究领域的优势,借助深圳创新高地的科技产业资源,从实处探讨高等教育与产业的融合,探索培养具备创新精神、数字素养和全球视野的未来人才,深入分析人工智能时代新质人才的培养,和数字化、智能化时代产业所需的核心动力。



大会设立了三个主题论坛,分别为:“重塑高等教育生态”、“激活数智化人才培养内核”以及“突破产教融合的壁垒”,为高等教育管理部门、院校、企业和国际组织提供了资源分享和经验交流的多边平台,倡导加强校企合作、多边合作以及高等教育合作生态建设。南方科技大学以“敢闯敢试、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追求卓越”的初心持续服务国家战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运用本次会议的影响,展示了粤港澳大湾区务实创新的风范。创新中心通过举办此次会议,充分调动以大湾区为核心的具备国际视野的院校和组织,通过探索学科融合、融创教育,通过数字化和智能化的需求带动高校和产业界的融合,尝试为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新机制提交一份新的答卷。


开幕致辞



南方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姜虹教授发表开幕致辞,强调高等教育在数智化时代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她指出,南方科技大学始终秉持“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理念,坚持将中国教育的独特优势与国际先进经验相结合。南科大与创新中心携手合作,共同探索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教育模式。本次会议聚焦高等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旨在厘清数智化人才培养的关键路径,为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教育助理总干事唐虔先生表示,创新中心通过国际网络教育学院(IIOE)等旗舰项目,积极推动全球南方国家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有力支持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战略方向。依托IIOE全球网络,创新中心和合作伙伴相互分享各国成功案例和本地经验,推动中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唐虔先生呼吁更多高等院校加入IIOE网络,培养有国际视野和胜任力的人才,推动全球教育可持续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主任夏泽翰(Shahbaz Khan)教授对创新中心在IIOE平台建设、智慧教室、产学合作等方面的工作表示肯定。创新中心通过与南科大及其他院校、政府部门、产业界、国际组织等相关方建立多边合作关系,实现了IIOE网络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拓展和资源互享,加强了伙伴网络的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期待与创新中心深化合作,为2030教育目标共同努力,进一步推进优质高等教育,实现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



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常务副会长、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原司长雷朝滋先生围绕教育强国建设、一流大学建设和一流人才培养三个层面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精准锚定教育强国建设目标方向;二是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扎实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三是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全力培育创新创造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主旨演讲



主旨演讲环节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世界联合会秘书长杜越先生主持。杜越先生表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的一个重要职能是搭建思想实验室,而思想实验室最主要的价值是通过交流来激发和创造知识。本次大会提供了这样一个实验平台、交流平台,期待通过嘉宾分享显现新的成果。



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主席、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龚克教授在主题为“绿色化和数字化双重转型下思考高等教育创新转型”的演讲中指出,教育的根本问题是人才培养。智能化时代,高等教育还要在绿色化和数字化协同转型中发挥引领作用,抓住安全、可靠和值得信赖的人工智能系统带来的机遇,加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方面的国际合作,培育绿色智能时代卓越创新人才。



深圳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清泉发表主题为“建设高等教育高地,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主旨演讲,通过深入分析深圳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现实问题、以及未来方向,倡议大学与城市的融合共生发展,呼吁通过打破大学围墙边界、大学模式多样化、优化学科设置等举措打造深圳高等教育高地,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人才培养能力,大力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跑出深圳“加速度”。


主题一:重塑高等教育生态



北京语言大学校长段鹏教授主持了大会主题一的相关环节,通过提出“传统高校如何在新环境中突围”、“如何在技术背景下提升质量”、“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形成更具有包容性的教育体制”等问题引导本主题的研讨。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原一级巡视员宋毅先生作“重塑高等教育生态”主题报告,强调在智能时代,高等教育面临人工智能带来的深刻变革与挑战,应加快本土化、国际化、现代化和智慧化进程,重塑高等教育生态,构建中国特色办学模式,加强全球教育合作,特别注重与全球南方国家的联系,推动人才培养范式创新和学生学习方式变革,营造“师—生—机”三元深度交互的育人新生态。



上海纽约大学首任校长、原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俞立中教授分享了“人工智能时代的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指出教育需从工业时代的标准化模式向信息时代的个性化模式转型,核心在于教育观念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未来教育应促进人类与AI优势互补,培养学生的成长型思维、批判性思维、科学视野和社会责任感,强调实践与生活中的学习,满足社会多样化人才需求,实现因材施教与全面发展。



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讲席教授、副校长郑春苗教授围绕“学科融合与新型研究型大学建设”作演讲,强调新型研究型大学要以学科融合为核心,突破传统学科局限,重新定义学科知识体系,设立融合性学科,加强创新与转化,培养具备综合思维和跨学科能力的创新型人才。通过多学科交叉与实践结合,应对复杂社会需求,推动知识创新与技术研发的有机融合。



香港科技大学副校长汪扬教授作“AI时代的教育和创新”主题报告,强调AI 2.0时代教育需积极拥抱技术变革,将AI作为提升教育质量的利器。教育改革应在技术、技能培养、公平和社会需求间寻求动态平衡,避免“一刀切”政策。要以AI 大模型赋能创新,释放创造力,打破壁垒,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创新创业能力,为AI驱动的未来提供更大机遇。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原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原贵州大学校长郑强指出高水平大学必须秉守自身价值追求,强调人才培养与教育公平对于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高等教育应注重通识教育,创新教育理念,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社会责任感,突出人的独特价值,从而提升人工智能时代的“新质生产力”。


主题二:激活数智化人才培养内核



主题二环节由南方科技大学未来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副主任、人工智能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赵建华主持。赵建华教授表示,在数字化、智能化时代,符合社会和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核心要素,不仅是重要的教育议题,更是关乎未来社会形态和经济发展的战略性议题。



香港城市大学协理副校长(企业)何颂贤教授作“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优势”主题报告, 分享了香港城市大学通过城大创新学院以及HK Tech300计划开拓创新创业生态圈,拓展至全国及东南亚国家,探索海内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加强产学研合作。



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党委书记、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吴飞教授的分享主题为“大模型时代的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培养”,分享了人工智能融入高等教育的蓝图架构和实践路径。浙江大学通过设立“AI+X”微专业等举措,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探索科教融合、产教协同的人工智能一流人才培养模式。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创新中心特聘顾问祝智庭深入分析了“融智人才培养,当代高校教育的新使命”。高校AI人才培养需要聚焦“融智人才”,突破单一技术或行业需求,强调跨学科与系统思维,统筹技术与行业的深度融合,面向未来构建数智赋能的智慧教育生态。


圆桌讨论嘉宾合照


阿里云智能云国际事业部总裁袁千女士


上海科大副教务长缪园女士


亚开行行业发展局人力和社会发展行业处资深教育专家徐建先生


北京大学教务长办公室主任、数智教育发展国际大学联盟秘书长孙华教授


南方科技大学未来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人工智能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赵建华教授


在圆桌讨论中,四位专家分别分享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提升人才核心素养的积极探索与未来展望,强调了产学研合作与数字化技术在激活人才培养内核中的重要作用。阿里云智能云国际事业部总裁袁千女士介绍了阿里云在数智化时代与全球高等教育机构的合作成果,强调通过提供认证课程和设立企业合作实验室推动产教融合,培养数字化人才。袁千女士表示,阿里云将继续扩大与高校的合作,致力于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科技素养的未来人才。上海科大副教务长缪园女士介绍了上科大本硕博贯通的人才培养方案,并表示学校正积极探索将人工智能教育融入课程体系,推动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她强调,教师的培养是教育范式改革的关键,并指出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产学合作,推动终身学习和教育生态创新。亚洲开发银行(以下简称“亚开行”)行业发展局人力和社会发展行业处资深教育专家徐建先生指出,创新人才的核心素养不仅包括学术能力,还应关注表达力、决策力等非学术能力,尤其是在人工智能的辅助下,学生应具备提出有价值问题的能力。他例举了亚开行在柬埔寨和乌兹别克斯坦的试点项目,利用人工智能工具帮助教师评估学生能力,并表示未来亚开行将继续推动政府、高校与产业界的合作,促进国际合作和资源共享。北京大学教务长办公室主任、数智教育发展国际大学联盟秘书长孙华教授指出,教育应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提出“德才兼备、体魄健全”的全人教育理念,并强调在共建共享的互联网时代需提升人才培养的自主性与开放性。他还介绍了《数智教育发展白皮书》,呼吁共享数智教育的成功案例与全球智慧。


主题三:突破产教融合的壁垒



主题三环节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创新中心副主任毕小涵女士主持。毕小涵女士指出,近年来,高等教育系统与产业界“合而不融”的问题普遍存在。如何破除产教融合壁垒,是高校和企业该共同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副校长张钦宇教授分享了“产教融合培养创新人才的探索与实践”,指出产教融合的壁垒在于高校的培养体系与企业的产业问题联系不紧密,传统的教育模式无法支撑产业升级对人才的需求,呼吁重构开放的培养体系,推动产业与教育深度互动融汇。



澳门城市大学副校长周万雷教授分享了“突破产教融合壁垒的尝试”,澳门城市大学追求大数据技术支撑下的新型人文社科、交叉学科的核心价值,实施“学术研究资助多元化、重点研究板块聚焦化”战略,加强产学研融合与创新创业,培养多专业融合人才。



华为公共事业系统部教育行业解决方案资深总监陈明先生分享了“产教融合,共筑全球人才可持续发展基石”。鉴于当前ICT人才缺口加剧数智经济鸿沟,华为提出“人工智能+教育”解决方案,包括ICT人才实训、智慧教室、智慧校园、科研计算。华为通过与教育部和高校合作,共同赋能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资深教授、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王宁从新文科视域下的文科人才培养视角出发,介绍了上海交通大学的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加强文化建设、注重人文教育,新文科理念对于建立独特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标准有引领作用。


圆桌讨论嘉宾合照


亚开行行业发展局行业处、首席社会发展行业专家Fook Yen Chong先生


华为公共事业系统部教育行业解决方案资深总监陈明先生


金山办公助理总裁陈波先生


在圆桌讨论中,四位专家围绕高等教育如何适应产业需求、培养未来型人才及推动产教融合的创新实践展开讨论。亚开行行业发展局行业处、首席社会发展行业专家Fook Yen Chong先生强调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及终身学习机制是应对技术变革的关键,同时政府应与产业协作制定明确的产业和技能转型路线图,引导高校培养适应于企业和社会需求的人才。金山办公助理总裁陈波先生分享了通过与清华、复旦等高校合作开展AI课程及数字化教育的实践经验,强调重视对思维的训练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培养积极拥抱技术变化的心态,以应对未来职业生涯不可预测的变化。华为公共事业系统部教育行业解决方案资深总监陈明先生认为,未来的教育应注重基础与通用能力,灵活调整课程设置,培养通用型与专业型人才以满足企业需求。高校需灵活应对产业和技术变化,帮助学生具备高学习能力、情商和多学科整合的能力。圆桌嘉宾一致认为,产教融合是适应产业需求、提升教育质量和培养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高校应注重基础能力与终身学习的培养,同时通过技术与创新结合推动教育变革,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造力。


最后,创新中心副主任毕小涵女士总结表示,创新中心全球合作伙伴网络包含来自40余个国家的116所大学、34家教育信息化企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其他国际组织。依托IIOE生态联盟和国际化平台,创新中心将持续服务全球高校和企业,推动高校和产业界关于产教融合、未来人才培养的探索、交流与合作,推动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


结语


本次会议为多方搭建交流平台,汇集高等教育界、科技界和产业界的资源经验,深入分析和讨论人工智能时代高等教育转型的趋势与挑战,探索如何在快速发展的数字化时代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分享国内外先进经验与模式,参会者就如何培养具备数字化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年轻人才、如何构建灵活且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等方面达成了共识。本次会议旨在推进多方合作与共同行动,促进跨学科协作与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建设,推动教育和产业深度融合,促进高校与产业协同发展,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




2024年12月7日,“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大会——人才培养与数智化共振”在深圳成功举办。本次大会由南方科技大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创新中心(中国深圳)(以下简称“创新中心”)、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全球教育五十人论坛组委会共同主办。面对高等教育不断变化的未来,与会嘉宾围绕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跨学科建设、产教融合、高等教育国际化等关键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汇聚了150余位高等教育界、科技界以及产业界的领军人物和专家学者,通过主题演讲、圆桌论坛等互动交流形式,呈现一场思想与实践的盛宴。本次会议依托南方科技大学在高水平研究领域的优势,借助深圳创新高地的科技产业资源,从实处探讨高等教育与产业的融合,探索培养具备创新精神、数字素养和全球视野的未来人才,深入分析人工智能时代新质人才的培养,和数字化、智能化时代产业所需的核心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