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ite is currently under configuration

Will be available soon......

会议洞察|聚焦东南亚AI与高等教育融合的机遇和挑战

2024.05.15

2024年4月25日,“引领生成式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的高效融合”2024年东南亚地区高级别政策对话会(以下简称“政策对话会”)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成功举办。本次政策对话会的目标是在东南亚国家高等教育利益相关方之间建立区域政策对话机制,并探寻高等教育中负责任和有效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解决方案,为高等教育政策制定者、管理人员和教师提供建议,并基于东南亚国家国情展示最佳案例。


为了更好沉淀政策对话会的经验和成果,本文从区域本地化视角回顾了政府、院校、国际组织等相关方代表在会议上分享的观点与经验,分析了人工智能为东南亚高等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具体呈现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柬埔寨高等教育与人工智能融合趋势,并基于各国实际需求和共同关切,展现国家和院校层面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融合的政策和相应举措。


图源:Freepik



汪利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曼谷多部门地区办事处教育部门主任


教科文组织呼吁院校应对教育与研究中的人工智能伦理风险

目前,人工智能改变学术研究格局的潜力正逐步扩大。研究人员无论是进行全面的文献综述还是发掘重要的研究空白,都可以通过合理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来简化流程、加强数据分析并改善研究成果。然而,人工智能与学术研究的融合也蕴含一些独特挑战,我们必须解决数据偏差、产出不一致等问题,并始终坚持最高标准的学术诚信和严谨性。


学术研究需要多方面的合作。作为知识创造和传播的守护者,高等教育机构有责任让研究人员具备必要的技能和意识,以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潜力。因此,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理解人工智能系统的能力、容量和局限性,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为人类与人工智能协同合作的新时代做好充分准备,把握前所未有的机遇,推动教育和研究的发展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和研究中的应用指南》



金李

创新中心主任、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

加强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技能提升和再培训

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蓬勃发展,特别是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的出现,预示着教学、院校管理和教育治理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教育工作者和决策者需要了解这些技术的潜力,以及如何将它们有效地融入高等教育系统。我们必须采取行动,确保前沿人工智能技术与高等教育高效融合,并在教育的效率和质量之间取得平衡。教育工作者和决策者必须认真考虑如何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提升教育成果,同时保持高质量标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创新中心(中国深圳)(以下简称“创新中心”)旗舰项目国际网络教育学院(IIOE)致力于促进优质和公平教育机会,使高等教育工作者掌握必要的数字化技能。IIOE微证书项目致力于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技能提升和再培训需求。本次政策对话会从东南亚国家的独特国情出发,探讨生成式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融合的机遇,为东南亚的多利益相关方搭建强有力的政策对话和交流机制。



Abdul Haris

印度尼西亚教育文化与研究技术部高等教育司司长

印尼人工智能政策制定是当务之急

人工智能技术激发了高等教育领域的全面变革,改变了传统的教学与研究方式,同时提升了教学的个性化、定制化、普及性、趣味性和吸引力。然而,人工智能技术与高等教育的融合也需要各方慎重考虑,从而更好地实现高等教育的核心价值,即批判性思维、道德伦理、培养人的潜能。生成式人工智能为教育带来诸多挑战,尤其是伦理风险和学术诚信问题。因此,相应的政策法规和指导方针的制定是当务之急,技术善治是防范风险的必要“围篱”。我们应该深入理解并适应人工智能技术,增强教育领导者和教师的专业能力,从而提升教学、科研和院校管理水平,努力实现公平、全纳教育,在东南亚各国高等教育领域释放变革性技术的潜力。



CHAN T. Basaruddin

印度尼西亚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印度尼西亚国家高等教育认证委员会委员

印尼高等教育需应对人工智能的多方面挑战

作为重塑教育的新兴技术力量,生成式人工智能具有丰富、创新的应用功能,包括定制个性化学习材料、创建虚拟辅导员、培养批判思维和创造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效果。与此同时,印尼高等教育与人工智能融合仍面临着多方面挑战。首先,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印尼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以往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合理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前提是具有独立学习能力,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其次,从教学层面而言,印尼教师对技术的理解和认识仍有待提升。一些教师将技术视为威胁或竞争者,抱有拒绝使用前沿技术的心态。因此院校有必要开展相关培训,提升教师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认知和能力。此外,在数字鸿沟方面,印尼不同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差异较大,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区域间的教育公平至关重要。最后,技术的监管问题需要得到更多关注。虽然有些印尼院校已经制定了内部规章,着眼于师生必须遵守的技术伦理问题,从而规避作弊、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但从国家层面来看,仍缺少全国通用的政策规范,这呼吁相关方制定高等教育的政策指南、治理框架、伦理准则。


图源:印度尼西亚大学



Said Mirza Pahlevi

印度尼西亚通讯和信息部数据科学主管

印尼政府是联结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桥梁

据2023年8月印尼中央统计局(BPS)全国劳动力调查(Sakernas)数据显示,印尼大学毕业生的失业率从4.8%(2022年)上升到5.18%(2023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各行各业正在经历技术变革,未来的工作将更多围绕大数据分析、网络安全、人工智能、电子商务和数字贸易等领域展开。但与此同时,企业很难寻找到具备相应资质和技术的人才,这就形成了“劳动力悖论”——信息技术(IT)专业毕业生的数量与公司对技术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巨大差距。基于人才培养与就业挑战,印尼通讯与信息部(MCI)在联结产业需求和人才培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具体举措包括:通过印尼国家能力标准(SKKNI)实现信息和通信技术行业技能的标准化,从而更好适应不断发展的行业需求,包括AI产业需求;通过开发“全国ICT职业分布图”来明确AI相关的职业要求,完善人才培养战略;为教师和院校领导者提供定制化培训,完善课程设计,在院校层面提升AI技术的应用能力,并颁发SKKNI证书;与其他政府部门合作研究和开发印尼数字社会指数,通过完善的数据系统监测评估不同区域的数字化水平。此外,MCI还将在近期开展女性赋能培训,旨在培养女性数字人才,提升女性在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的理解和技能。


关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女性数字人才培训



Andri N.R. Mardiah

印度尼西亚国家发展规划部高等教育与科技部主任

印尼高等教育机构需完善人工智能战略

据2023年印尼中央统计局(BPS)数据显示,印尼高等教育入学率从2005年的13.10%提升至2023年的31.45%,但这仍然揭示出高等教育普及程度的有限性。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的融合也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大数据分析、物联网、数据安全等先进技术不仅推动了产业转型,也为教育带来了深刻变革。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尤其是在教学、科研和院校管理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能够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和包容性的实现。然而,生成式人工智能增加了伦理风险并带来学术诚信挑战。印度尼西亚国家发展规划部建议在以下三个方面完善高等院校战略。首先,院校需制定严格的伦理和政策标准。根据相关政策指南,院校应向师生提供培训,教师有责任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正确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其次,院校应完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计划,赋能学生掌握前沿技术,形成未来就业优势。最后,院校应加强人工智能领域研究,促进产学合作,推动人工智能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印尼各省及全国高等教育入学率统计

数据来源:印尼中央统计局



Po Kimtho

柬埔寨理工学院院长

关注柬埔寨高等教育转型的挑战和需求

人工智能技术是协助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重要工具。然而,在用非英语语言(如柬埔寨语)进行交流时,人工智能的能力有限,这揭示了人工智能技术目前的局限性。此外,柬埔寨高等教育机构将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于高等教育的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为了更好实现“柬埔寨2030 2050年愿景”,柬埔寨理工学院(ITC)制定了相应战略——根据就业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培养17,000 名有相应数字技能的毕业生;发展170项应用研究,致力于促进创新、创业和技术转移。为推动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转型和创新,柬埔寨高等教育机构的核心需求和相应战略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人力资源和网络建设;开设有关数据科学、网络安全、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的课程培训;建立柬埔寨网络大学网络,促进本地院系的资源共享;改变传统的教学与评估方法,创新学习管理系统(LMS);通过教师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其对数字技术的认知和应用能力;加强产学合作与公私合作,密切联结人工智能产业需求、课程设计和人才培养,并加大对机器学习、区块链、物联网等领域的研发力度。


图源:柬埔寨理工学院(ITC)



Melinda dela Pena Bandalaria

菲律宾开放大学校长

菲律宾院校指南致力于规避人工智能伦理风险

菲律宾开放大学(UPOU)致力于提供在线教育资源,在菲律宾开放学习和远程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中发挥着领导作用。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和发展,菲律宾开放大学在教学质量、学术诚信和伦理风险等方面面临着新的挑战,并尝试着重新设计教学活动和评估方式,以适应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在此背景下,菲律宾开放大学颁布并推行《在教学中使用人工智能的指导方针》,向教师和学生提出了合乎伦理地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要求。根据指导方针,教师在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时应注意提升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批判思考能力。学生应正确应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明确数据来源,杜绝抄袭和其他学术不端行为。此外,菲律宾开放大学将为教师提供能力建设培训,并通过更多开放教育资源来提升师生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能力。

图源:菲律宾开放大学


结 语

由于人工智能技术在全球各次区域的发展水平不同,在技术广泛应用之前,各利益相关方需关注区域的多样化挑战,并结合当地国情,创造适宜的政策制定环境和有效的政策对话机制。本文以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柬埔寨政府和院校及国际组织等相关方的经验分享为例,分析了东南亚地区高等教育机构的共同关切和实际需求。


总的来说,各相关方深刻认识到人工智能为高等教育带来的全新机遇,强调了技术对教学、研究和管理效率的提升,以及加速实现教育质量与公平目标。更重要的是,人工智能产业的快速发展也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课程设计方案提供了新的可能。


然而,东南亚院校层面的政策和战略制定仍处于早期阶段,还需积累更为成熟的实践经验;国家层面的人工智能与教育政策制定是当务之急,从而规避人工智能的伦理风险,促进技术善治和负责任应用。此外,东南亚院校的共同关切还包括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教学与研究方法创新等方面,这也反映出未来政策和战略制定的重要方向。



图源:Freepik


关于政策对话会

2024年东南亚地区高级别政策对话会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创新中心(中国深圳)、印度尼西亚网络教育学院 (IIOE印度尼西亚国家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曼谷多部门区域办事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雅加达多部门区域办事处共同主办,东南亚国家联盟秘书处、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秘书处协办,受到亚洲开发银行和金山软件公司的赞助。政策对话会邀请了教育部官员 、国际组织代表、高校领导、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等高等教育利益相关方,分享经验、凝聚共识。政策对话会重点探讨了高等教育中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的伦理问题、负责任的人工智能治理、通过IIOE微证书项目促进高校教师的再培训和技能提升、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校企合作以及IIOE国家中心的本地化运营等方面。来自中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柬埔寨、缅甸、越南的近200位高等教育领导和利益相关方通过线上和线下形式参会。创新中心将联合IIOE国家中心及区域伙伴机构举办一系列区域政策对话会,为区域内生成式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的高效融合提供指引。此次东南亚地区高级别政策对话会为2024年首场政策对话会,此后还将举办中亚地区、阿拉伯地区和非洲地区政策对话。




2024年4月25日,“引领生成式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的高效融合”2024年东南亚地区高级别政策对话会(以下简称“政策对话会”)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成功举办。本次政策对话会的目标是在东南亚国家高等教育利益相关方之间建立区域政策对话机制,并探寻高等教育中负责任和有效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解决方案,为高等教育政策制定者、管理人员和教师提供建议,并基于东南亚国家国情展示最佳案例。
为了更好沉淀政策对话会的经验和成果,本文从区域本地化视角回顾了政府、院校、国际组织等相关方代表在会议上分享的观点与经验,分析了人工智能为东南亚高等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具体呈现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柬埔寨高等教育与人工智能融合趋势,并基于各国实际需求和共同关切,展现国家和院校层面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融合的政策和相应举措。
图源:Freepik